首页 > 要闻 >

从兵行地理分析,安史之乱前,吐蕃为何让大唐帝国吃最多败仗?

发布时间:2023-08-18 14:52:28 来源:腾讯网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字数:8956,阅读时间:约16分钟

编者按:《长安三万里》热映,其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那么唐代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对于大唐又是个怎样的对手呢?唐又是如何与吐蕃进行战争的呢?本文就从双方的政治关系以及军事地理的角度叙述下安史之乱前唐与吐蕃的战争。

友好时期: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①②

吐蕃的历史由来已久,真正崛起却已经是在松赞干布的年代了。而双方的第一次接触则是在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朝见,李世民便派冯德遐入吐。

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得知当时西突厥、吐谷浑等部落首领都娶到了唐的公主,于是又派遣使者入唐请求赐婚。但此阶段的李世民并未答应吐蕃的请求。于是松赞干布便攻打唐的藩属吐谷浑、党项等部落以此来向唐“以武示威”。到了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更是攻打了唐西南的松州(今四川松潘)。

▲《文成公主》剧照

此时的唐松州都督韩威率部迎战,结果被松赞干布击溃。此地区的羌部落见此情形后也归顺了吐蕃。这使得李世民极为震动。因此派遣侯君集为主帅,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等人迎战吐蕃。当年9月牛进达部到达之后向吐蕃发起突袭,吐蕃军小有伤亡后选择了后撤。

此战中松赞干布见识到了唐军的强大。于是选择了撤兵。之后当他再次向唐廷请求赐婚时,李世民也了解到了此时的吐蕃的确是个地区性强国。于是同意了嫁文成公主于吐蕃。

此后双方的关系进入了友好时期。特别是“牛逼外交官”王玄策的经历。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大唐可以从吐蕃调兵攻灭一国。足见两国的友好完全可以用“蜜月期”来形容。

▲田中芳树小说《天竺热风录》很好地还原了王玄策的那段历史

军事地理视野下河湟地区的争夺与大非川之战③④⑤⑥

贞观八年12月吐谷浑袭凉州,这也点燃了李世民要平定西北边境的决心。贞观九年5月大唐战神李靖攻克吐谷浑。贞观十年3月吐谷浑遣使朝贡。贞观十三年李世民赐婚,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由此吐谷浑也成了大唐的附属国。

但到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谷浑开始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诺曷钵可汗为主。这一派人老实本分的作为唐朝的附属国。另一派以丞相宣王为首联合吐蕃发动了叛乱:

以祭典山神的名义袭击了弘化公主和诺易钵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只得投奔唐鄯城(今西宁)。然后唐军反攻并击杀了宣王。

此后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唐与吐蕃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友好关系。因此至少从史料上来看吐谷浑内部并未出现再次联合吐蕃的事件。而且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吐谷浑年年朝贡,有时甚至一年两次。

但是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逝(李靖也病逝于此年)。第二年松赞干布也病逝。当努力维系两国和平的最高统治者逝去之后双方的战争也就打响了。

首个争夺的地区依然是吐谷浑所在的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因为此地区也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所在地,占领此地就意味着丰厚的税收。同时还能建立对唐的“桥头堡”,这样就能在今后的战争中就地获得大量补给并威胁到北面的安西、河西和西面的陇西。而且安史之乱后的吐蕃能够“蚕食”唐的西部领土甚至兵临长安也是以此河湟地为依托。

▲吐谷浑位置示意图

而对于唐来说青海道不仅连接着吐谷浑,也是唐朝重要的西北屏障。

因此显庆四年(659年),为争夺河湟地区唐吐之间的战争开始了。

吐蕃这边领兵的则是噶尔·东赞。只不过这次吐蕃的前锋部队正好撞上了苏定方的援军。结果前锋主帅达延莽布支阵亡。吐蕃军大败而归。

战后吐谷浑再次“归顺”大唐。但是第二年,吐蕃再次出兵吐谷浑。此时的唐军正在东线攻打百济。而此后几年里唐廷大部分的注意力也在东线,因此吐谷浑的求援对于大唐来说只能是“鞭长莫及”。结果到了龙朔三年(663年),噶尔·东赞亲帅吐蕃大军进攻吐谷浑。吐谷浑诺曷钵可汗与弘化公主只得逃往凉州,求唐廷庇护。

而等到唐廷结束东线战事已是总章二年(669年)。到了此时李治才将收复吐谷浑提上了日程。七月唐廷下令契苾何力发兵乌海援吐谷浑。考虑到乌海此地是吐谷浑故地可见唐廷这次出兵是为了帮吐谷浑复国。只不过此年四十余州饥荒,尤其是关中地区灾情尤为严重。因此唐廷取消了此次出兵。只是在九月间令吐谷浑部仍暂住凉州。

但就在第二年吐蕃率先发起了攻击:咸亨元年(670年)4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而且与于阗合兵攻打安西。此举逼得唐廷取消了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这样一来,唐廷已经不得不打了。于是为了收复安西四镇和吐谷浑故地的大非川之战爆发了。

七月唐军主帅薛仁贵、率阿史那、郭待封等西进。本来薛仁贵准备帅唐军主力攻击乌海,便命郭待封(贞观年名将郭孝恪的后人)在大非岭镇守粮草。而薛仁贵行军到积石河口(今青海玛多县)后遭遇了一部分吐蕃军。但这部分吐蕃军很快被薛仁贵击溃。

但是未免孤军深入,薛仁贵还是回军乌海城(今青海沙珠玉河流域以北)。没想到此时的郭待封居然领辎重兵冒进,在乌海遭遇吐蕃20万军队的围攻。兵败之后,粮草尽失。薛仁贵只得退兵到大非川(今青海沙珠玉河流域)。此后的吐蕃主帅论钦陵集结了40万军队对唐军发起了猛攻。最终,唐军全军覆没。

在此战中看上去是唐军的将帅不和。但实际上考虑到吐蕃在吐谷浑故地能集结40万军队来看,唐军明显是实力不足所导致。另外薛仁贵对于地理环境其实也并不熟悉。

因为当吐蕃势力进入吐谷浑故地之后,那么有两条道路可以攻入唐土,一是薛仁贵领兵经过的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乌海的南线,由此处往东可攻入陇右地区。

另一条道路则是从青海湖南面格尔木(今青海格尔木市)东行到都兰(今青海都兰县)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北线,因为由伏俟城北上绕茶卡盐湖往东也能进入河湟地区,而且经此处再往北就能进祁连山脉入河西走廊。

▲大非川南北两线进兵路线示意图

所以,如果薛仁贵所部唐军只在大非川——乌海一线活动,那么很容易遭到来自北线吐蕃军队的突袭。而对从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忽视也成为了此战胜败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吐蕃在战役收尾阶段能调集40万军队来看,光南线的吐蕃军不可能有这么多。很大一部分应该还是来自于北线的吐蕃军。而可为北线吐蕃军提供后勤的地区也只有吐谷浑曾经的国都伏俟城能做到。

也就在大非川兵败之后,大唐已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吐谷浑故地,而且河西、河湟地南部、甚至陇右也都随时面临着吐蕃军的进攻。

到了上元三年(676年)吐蕃继续向大唐陇右的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贵德)河州(今甘肃临夏)、芳州(今甘肃迭部)等地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

李治便令宗室李显、李轮、契苾何力、萧嗣业等人迎击。但不仅两宗室未到任,契苾何力也病故。李治只得将曾经的东线名将刘仁轨调任为洮河镇守使。但还是难以抵挡吐蕃的兵锋。

▲承风岭之战前后吐蕃攻陷的陇右城镇

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又继续深入到大唐境内的叠州(今甘肃迭部)、扶州(今甘肃文县)等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吐蕃军连战连胜。最后仪凤三年(678年)论钦陵在承风岭(今地不详)将中书令李敬玄(或者是工部尚书刘审礼)率领的18万唐军击溃。

此后的唐军只能沿黄土高原西南段修筑防御工事。直到调露二年(680)7月藩将黑齿常之才将来犯的吐蕃军击退。唐也终于有机会设立了70多座烽戍所,并开始屯田以用于军需。以此将两国边界推到了良非川(唐河源军驻地今青海黄河支流恰卜恰河)才逐渐稳住战线。

而唐军的反击则是到了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才开始反攻安西四镇。领兵的则是承风岭之战中侥幸存活的王孝杰。但是到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论钦陵率领的吐蕃军准备攻打洮州(今甘肃临潭),以切断河湟、河西两地唐军的联系。武则天便再次以王孝杰为主帅迎击。结果当年3月间,10多万唐军在素罗汗山被吐蕃军沿洮河上游袭进到了唐军后方,而再次惨败。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不久之后的吐蕃居然开始内讧: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名将论钦陵遭吐蕃赞普赤都松赞诛杀,论钦陵族弟赞婆只得率余部归降了武周。

此后直到开元年间之前双方处于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因为双方迎来了各自的政权迭代。于是史称“神龙会盟”的双方和亲又开始了。

神龙会盟:金城公主的和亲⑦⑧

唐代第一个和亲公主是贞观14年嫁于吐谷浑的弘化公主。而对于后世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前文提到的文成公主。但是唐中宗时期嫁入吐蕃的金城公主对于吐蕃的影响力其实并不在文成公主之下。

▲拉萨市“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金城公主剧场

因为唐代对于和亲政策的使用比汉代更为广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代周边政权不仅在数量上,更在国家体量上比汉代周边政权的要大。这样一来和亲也就成为了重要的外交补充手段,并以此来缓和军事上的对立与民族的融合。

因此在长安三年(703年),赤都松赞就遣使求亲,但第二年在征讨南诏时病亡。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吐蕃政权的迭代。尤其是继位的赤德祖赞年仅7岁。于是其祖母赤玛伦再次于神龙元年(705年)遣使求亲。其用意也很明显:国主年幼,若还与大唐无休止的开战,其政权必受影响。

碰巧的是此年唐廷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705年)。此后武则天倒台,新上位的唐中宗李显考虑到当时唐廷的政治环境,其首要任务就是铲除武周“余孽”。于是李显便在神龙二年(706年)与吐蕃在长安开启了“神龙会盟”。

到了景龙三年(709年)吐蕃再次遣使求亲时唐廷终于同意了与吐蕃再次联姻。

只不过此时嫁出去的公主不是李显自己的亲生女,而是将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收为养女,赐号金城。​(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出生于698年)

▲清代壁画:金城公主持镜画像

但是当双方的政权稳固之后便很快又在陇右、河西等多地区重燃战火。

安史之乱前河西、陇右的争夺与洮河、石堡城之战⑧⑨⑩⑪

事实上吐蕃早在武则天时代的久视元年(700年)就对河西发动过试探性攻击。攻击的地点则是在凉州。当时的唐军将领唐休璟在洪源谷(今甘肃古浪)与吐蕃军遭遇后亲自发起六次冲锋,吐蕃军大败,被唐军筑成京观。

此后的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到任凉州都督后,便在河西方面加强了防务。并在洪源谷设立了以和戎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使得吐蕃不敢再轻易对河西用兵。

直到金城公主和亲后的景云元年(710年)吐蕃才对陇右地区重新燃起了野心:贿赂护送金城公主的使者、鄯州都督杨矩,以金城公主汤沐的名义求取河西九曲之地。得手之后,设立了洪济(今青海贵德)、大漠门(今青海共和)等军事城镇。

这样一来继吐谷浑故地之后,吐蕃又得到一块战略要地。而且九曲之地北连湟水、东连洮水,占据此处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大片既可游牧,又可农耕的地区。在军事上更是可以绕过唐军辛苦设立的河湟防线。兵锋直指陇右、河西。

而这么块战略要地吐蕃居然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助长了吐蕃的气焰。

▲河西九曲与湟水、洮水示意图

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大臣坌达延又向唐廷索要前文提到的河源军驻地。这次唐廷不再允许。因此8月坌达延率10万军队再次攻打临洮,并掠走大量军需物资。10月李隆基命薛仁贵之子薛纳为陇右防御使统兵10余万,率副将杜宾客、郭知运、王睃、安思顺发起反攻,双方于洮河展开洮河之战。

此战中薛纳正面迎击,唐陇右群牧使王睃统精兵700人向吐蕃军后勤部队发动夜袭。得手之后薛纳向吐蕃军正面发起攻击,在唐军的包夹下吐蕃军大败,只得沿洮河退兵,被唐军在洮河渡口的长城堡(今甘肃临洮北)追上。

双方再次展开激战,最终吐蕃军大败,战死的吐蕃军尸体将洮河堵塞。战后,唐军毁去吐蕃在此修筑的军事城堡。并设置陇右节度使统兵七万五千以御吐蕃。在此军事压力下吐蕃只得让金城公主上书李隆基求和。

然而开元初期的唐廷政治环境已经较为稳固,李隆基没有停止对吐蕃的攻击,从开元五年开始新设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远就不断向西发起攻击夺回了九曲之地。虽然开元九年郭知远病逝,但随后接任的王君㚟在开元十二年继续向吐蕃发起攻击。到了开元十七年(729年)唐军已攻克吐蕃的大漠门城、石堡城、新(罗)城、定戎城、等军事重镇,拓境千余里。

在唐军持续不断的打击下,吐蕃在陇右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直到10年后的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城公主去世后,才重新向陇右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唐军这边首先迎战的则是白水军(驻地在今青海大通县)、安人军(驻地在青海湟源县)。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6月,吐蕃军增兵至40万才攻克了安人军驻地并将当地屠空。随后的12月攻克了军事重镇石堡城。

此后的双方在石堡城附近展开了长期拉锯。直至天宝四年(745年)吐蕃军在石堡城下击溃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率领的唐军(可惜的是皇甫惟明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在朝堂上被李林甫弄死)。战事的拖延也震惊了李隆基。因此李隆基本想让名将王忠嗣继续领兵攻石堡城。但王忠嗣并不赞成攻取石堡城,因为王忠嗣认为为一弹丸小城死伤数万根本得不偿失。

▲和戎城、石堡城、新(罗)城、定戎城、大莫门城、应龙城、白水军驻地、安人军驻地示意图

于是李隆基贬了王忠嗣的节度使职位。升其部将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继续攻打石堡城。哥舒翰先是在天宝七年(748年)在青海湖龙驹岛上建应龙城,以阻挡吐蕃的援军。随后统6万3千人日夜攻打石堡城。

并在初期战事不利时要处斩攻城已数日的高秀岩和张守瑜两名武将。两人请求再给时日,后率兵拼死攻击。最终唐军以伤亡数万人的代价才攻克了石堡城。

此后哥舒翰加官进爵,李隆基还给了大量赏赐。哥舒翰仿佛一夜间成了朝堂上的“大红人”就连杨国忠也觉得应该把哥舒翰当“自己人”。

到了此阶段,吐蕃在陇右、河西都被唐军压制。唐军在沿着祁连山的东南方向的山峦间设立了陇右十八军:大斗、赤水、威戎、白水、神威、安人、振武、金天、威胜、武宁、定边、积石、宁塞、振威、天成、镇西、漠门、神策。

这样的军事布放使得吐蕃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不可能再有机会攻入陇右,于是双方对于中亚争夺开始了。

▲陇右十八军示意图

中亚的争夺:高仙芝的闪电战⑫⑬⑭⑮

据《册府元龟》记载吐蕃最早将军队投送到中亚地区是在龙朔二年(662年)与唐争夺龟兹、弓月,那么吐蕃走的是哪条路呢?

如下图所示,吐蕃想要进入中亚有3条路线:

东线:攻克唐瓜、沙二州以切断安西与唐本土联系,然后蚕食安西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就是这么干的。

中线:北上翻越昆仑山脉从于阗再往北穿越塔里木盆地进入唐安西地区再往西,

西线:往西北通过大小勃律再北上翻越葱岭直接进入中亚。

▲吐蕃入中亚三线、拔汗那、怛罗斯城示意图

由此可见如果走东线,那么在安史之乱以前,这么漫长的攻击线是不可能实现的。中线则更不可能,因为真从青藏高原下来之后再穿越沙漠无人区,光漫长的行军路线就足以拖死后勤。所以西线的路线无疑是最、最方便的。

只不过无论哪条路都必须面对北面的安西军。因此吐蕃选择了在外交上做尝试。

开元三年(715年)吐蕃和大食联合攻打拔汗那部,拔汗那王向唐安西都护府求救。虽然此时的吐蕃刚在洮河之战中惨败,但也依然选择了配合大食向大唐西部领土发起攻击。此后的开元五年(717年),突骑施也联合吐蕃、大食想要攻取安西四镇。由此可见吐蕃对中亚存在着很大的野心。

因此大小勃律自然成为了吐蕃首要攻取的目标。

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军队攻入小勃律,小勃律王没紧忙向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救。在唐军的支援下,吐蕃军溃败。此后吐蕃想从西线进入中亚的道路被唐军彻底切断。

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吐蕃想要进入中亚的决心。

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再次联合突骑施攻入瓜州,准备从河西攻入安西。后因唐军坚守,吐蕃军在陇右、河西又接连败退,最后也只得撤兵。但这种不断与他国联合攻击唐土的作战方式,在此后被接连运用。

比如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吐蕃学起了大唐:嫁了一位公主给突骑施的苏禄可汗。于是第二年突骑施再次向安西发起攻击,而吐蕃则乘机攻打小勃律。小勃律王苏失利抵挡不住,再加上吐蕃又嫁了一个公主给苏失利使得吐蕃得以控制了帕米尔高原地区。但此阶段吐蕃在东部战线被唐军打的节节败退。因此也未进一步扩大西北方向的战果。

而李隆基也没有放弃小勃律。安西军更是接连发起了此方向的反击。但数次皆因路途遥远并未奏效。直到天宝六年(747年)3月李隆基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率1万步骑出兵小勃律。

于是,一代名将的“闪电战”也开始上演。(随军出征的还包括了号称可以连人带马都斩碎的李嗣业)

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对高仙芝的这场“闪电战”足足写了超过900字。因此可以从《旧唐书·高仙芝列传》中很清楚的得知唐军的进兵路线:

从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出发后先行军15日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再经过10余日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10余日往西经疏勒(今新疆喀什)后用时20余日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再经20余日过播密川(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北段),再经20余日过特勒满川(今塔吉克斯坦喷赤河南段)(喷赤河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海拔4900米的大雪山上。

水流自东往西呈横向,汇合帕米尔河后,成为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最后再经过10天的行军后此时出现在唐军面前的就是吐蕃人修筑的连云堡。整个行军过程被记载为100天。

▲《杨贵妃秘史》中高仙芝的影视形象

那么如此漫长的行军又为何会被后世誉为“闪电战”呢?

也许我们的印象中古代“闪电战”中白起的华阳之战、项羽的彭城之战堪称经典的战例。因为这些都是短时间完成超长距离的行军。但是“闪电战”的核心是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不管行军距离多长,只要没被对手发现就能保证发起突袭的可能。

而为了攻击的隐蔽性,高仙芝把军队分成三支,派疏勒将赵崇玼从特勒满川北河道、拨换将领贾崇瓘祐从赤佛道(今阿富汗巴达克山区)、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宫人)从护密国(今中阿瓦罕走廊)在7月13日对连云堡三面合围。

连云堡在今瓦罕走廊内,具体位置在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段兰加尔,城下婆勒川为今流经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瓦罕河。因此控制住此地便能占据瓦罕走廊,从而俯攻帕米尔地区。因此吐蕃和唐,谁占领此处就等于占领了一个战略制高点。(其实瓦罕走廊到现在都是全球的极大战略要点)

连云堡有驻扎了一支千余人的吐蕃军。城南有座山寨与其成犄角驻有守军9000余人。合围完成之后高仙芝选择在清晨水流量偏低的时候渡河,然后便发起了总攻。根本想不到唐军会出现的守军还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被斩首5000余,并缴获大批战俘与军需物资。

那么吐蕃人为何会没想到唐军会出现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成长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本来就习惯在高海拔地区生活。但是过往和唐军的战争中从来没有在自己的“主场”见过唐军。因此对于唐军出现在这种高海拔地区连想都不会去想。

而高仙芝攻克连云堡后留下3000多伤兵据守。然后便继续进兵。因为如果仅仅攻克连云堡,固然称得上是一次胜利,但此处远离唐朝本土,驻守此处的唐军根本无法补给。而吐蕃军却可以从勃律国再次发兵。因此只有再往前攻克勃律才有可能断绝吐蕃从西线进入中亚从而使其无法联合他国进攻唐朝安西地区。

3天后,唐军登上了坦驹岭(兴都库什山中的山峰,海拔4588米)。高仙芝见山路险峻便派亲兵假装当地人给唐军做向导,几天后到达了阿弩越城(今巴基斯坦控制区克什米尔北部之古皮斯)。

在这里唐军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小勃律的王居然不在王城孽多城(今中巴边境吉尔吉特,曾是贵霜帝国的国都)而是就在阿弩越城。

也就在连云堡被攻克的消息传到吐蕃后,吐蕃的援军已经从孽多城出发。因此唐军此时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果高仙芝在吐蕃援军赶到前攻克阿弩越城便不仅可以完成李隆基交代的任务。更可以使吐蕃短期内无法从西线进入中亚。但如果在攻克阿弩越城前吐蕃的援军赶到,那么这1万唐军只能客死他乡。

而在这场“赛跑”中,高仙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为高仙芝并没有硬攻阿弩越城,而是选择了招降的策略,只不过在这过程中城中亲吐蕃的势力被其用金钱诱杀。另外则在吐蕃援军的必经之路娑夷河岸边(今吉尔吉特河)上砍断了藤桥使得吐蕃援军根本无法抵达阿弩越城。

高仙芝这次胜利堪称唐军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胜利之一。这也使得高仙芝本人顺利升任了安西节度使。同时这次胜利也震惊了当时的已知世界。唐朝继李世民之后,李隆基也成为了另一个最有作为的皇帝、天可汗。

▲高仙芝小勃律之战行军路线图

总结:从薛仁贵到高仙芝

总结一下,《长安三万里》的热映使得本来很冷门的吐蕃军事史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从高宗时代开始,吐蕃给唐廷带来的军事威胁与日俱增。唐廷西部领土乃至国际秩序都受到吐蕃的强力挑战。但是此时的唐廷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才使得薛仁贵最终饮恨大非川。之后没多久西突厥汗国又崛起于中亚草原,唐廷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地区性强国。

因此在高宗后期和武则天时期对吐蕃多有退让的政策,尽管如此薛仁贵的后人最终还是保住了作为名门之后的荣耀。

而对吐蕃真正开启反攻时代则是李隆基登基以后。此时的唐朝凭借“开元盛世”的国力为基础,在各条战线上主动出击,尤其是高仙芝的横空出世(就算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但这并不妨碍高仙芝成为一代名将,因为小勃律之战使得他太过于耀眼。)使得唐军终于在天宝后期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但是这样的优势也只是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使得高仙芝等人的努力化为了泡影,盛唐的崩坍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了…………

史料:

1.《吐蕃史稿》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诸部

2.《新唐书·西域传》

3.《吐蕃王朝》权臣秉政 风光无限的噶尔家族

4.《吐谷浑史》唐贞观九年对吐谷浑的战争 吐谷浑国的灭亡

5.《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吐蕃在河湟地区与唐朝的争夺

6.《吐蕃史稿》钦陵继任大相

7.纪录片《西藏诱惑——金城公主》

8.《吐蕃史稿》东部的战争与和平

9.《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陇右节度

10.《吐蕃史稿》东部的战争与和平

11.《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吐蕃在河西走廊的进出

12.《盛世的崩塌》外族节度使

13.《盛世的崩塌》盛世毁于战争

14.《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吐蕃在西域的早期活动

15.《吐蕃史稿》争夺勃律与吐蕃在中亚的活动

16.百度:高仙芝 唐击小勃律之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