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黔边小镇”的自强路|习水桃林镇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发布时间:2023-08-31 15:22:21 来源:天眼新闻

高山秋雨后,白雾重重生。

8月27日,在桃林镇天隆村,80岁的老党员焦元章回忆起过去生活的难,依然感慨万千。“清脆的铃铛声,从湿雾中传来,马儿喘着粗气,驮着两大囊灰浆,沉甸甸的,一步一步,今天干净的人居环境是如此改造来的。”

曾经,路不通,三轮车去不了,只得用马儿驮。如今,车子开到家门口,各村民居,墙壁刷亮、院坝白亮、厨房光亮、厕所清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里是习水东南方,离县城75公里的桃林。

远远望去,这个平均海拔近1200米的小镇,仿佛吊在山巅之上。

巍峨的大山,孕育了乐观、坚韧、不懈奋斗的精神。

行走松涛如海、群山叠翠的桃林各村寨,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与生机。24条通村公路、21条通组公路,3208户人居环境整治,猕猴桃产业、养殖产业、种植产业、加工业等产业在各村拔节生长、红粱致富、直播带货......山里的年轻人回来了。蛰伏于大山折皱里的桃林,正闯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产业振兴“调穷业”

立秋后,桃林山区依然万物并秀。

中午时分,永胜村村民焦应平就到位于山顶的猕猴桃基地查看。“今年天气好,是一个丰收年。”  看着结满枝头的猕猴桃果子,他满脸欢喜。

桃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黄笃发介绍,当地将600多亩撂荒地种上了猕猴桃,日常维护管理都是当地村民,老百姓除了土地流转、在基地上班的收入外,还实现了分红。“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等优势,这里的猕猴桃水分足,很香甜,果子成熟很快就卖完了。”黄笃发说。

8月,正是红粱的丰收季,在永胜、丰河、沙溪、放牛坪等村寨,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主角,一定是红高粱。

“我家种植了30多亩的高粱,产量一万多斤,今年收入应该可以达到9万多元,相当满意,现在党的政策好,习酒公司和茅台酒厂固定收购,只要勤劳,土地不会负人的。”村民郑兴勇感慨道,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主要靠种植玉米,红粱只作为副作物捎带种植。

命运的齿轮在脱贫攻坚后开始转动。

近年来,习酒公司和茅台酒厂用粱需求激增,价格也高。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白酒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粱种植,按照“订单引领、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提质增效”思路,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红粱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使高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高粱是订单式种植,不愁卖不出去,所需要的有机肥料都是公司供给,老百姓就只是出人工成本,一个家庭投入两个劳动力,收入能达到9万元,无论如何计算,收入都是过去的几番。”郑兴勇说。

乡村振兴,说到底,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桃林镇镇长任学波说,乡村产业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只有乡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吸引工商资本下乡。人才资金技术下乡,乡村特色产品进城,各种要素就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起来,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

于是,结合桃林的具体情况,桃林镇党委班子将产业振兴作为“调穷业”的重点攻坚目标。

目前,桃林镇目前已发展花椒7000余亩、方竹20000余亩、红梁17500余亩、麻羊1.4万余只,覆盖全镇1000余户6000余人,带动户均增收5000余元,推行自主经营、订单生产、入股分红、联合经营、创业就业“五种生产经营模式”,开辟壮大企业、自主创业、能人带动、公益性岗位、输出培训“五种就业带动脱贫模式”,确保贫困人口就业产业覆盖率达100%,让贫困群众“家庭富起来”。

组织振兴“强穷村”

8月27日中午,在桃林镇乡村振兴服务站,35岁的龙凤村党支部书记夏雄正在直播带货。豌豆粉、腊肉、羊肉、方竹笋等土特产,正在他的介绍下销售到网的另一端。

夏雄是龙凤村村民,也是镇里培养的“领头雁”。5年前,他还在江苏从事工程类工作,但从乡村挤入城市多年后,在镇里的多次电话邀约下,他最终选择重回乡村。

“在镇里组织培训下,我们现在已建立起了一个直播小团队,说起今后的方向,大家有满脑子设想,满身干劲。”夏雄说。

最近,他将邻村的几个年轻人凝聚在一起,一方面继续帮村里人“带货”,一方面将家乡的好风光新变化,通过直播的方式传递出去。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桃林新的起点。”夏雄激动地说,“我们年轻一辈有力量,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好好干!”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吸引各类人才在广袤的农村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采访中发现,桃林正在建强镇村干部、第一书记、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科技人才为一体的“乡村振兴队伍”,开展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组织建强、素质提升等行动,全面消除“空壳村”,让镇村基层组织“强起来”。

组建一队伍:充分发挥无职“五老”人员队伍和村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作用,建强矛盾纠纷专职调解队,及时对全镇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做到早发现早化解。

制定两条约:通过与村民签订诚信条约和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小组会议定村规明约和诚信条约,利用村民自治的方式规范各类行为。

开展三教育: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民风主题教育活动;镇村包组干部充分利用新时代实践所、站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群众培训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党员群众主题教育。通过不同类型活动的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凝聚和团结群众。

落实四服务:发挥好德高望重的一类群众,教育好游手好闲的一类群众,关心好特殊弱势的一类群众,扶持好勤劳致富的一类群众。分类服务,通过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弘扬新风正气。

巩固五到组:巩固提升“组织健全到组、思想教育到组、信息收集到组、议事协商到组、平安创建到组”五到组工作法,强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引领乡风文明,打造平安、文明、和谐桃林。

“目前,各村(居)党员定点帮扶5户人家,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以制度为规范,多措并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用活乡土人才这一杠杆,在‘引、育、用’上持续发力,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激发能量,努力以人才振兴撬动乡村振兴。”任学波介绍。

美丽乡村展新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首出自盛唐诗人孟浩然笔下的桃花源般场景,正是今天桃林镇天隆村的新农村新景。

“才两个月,我们的游客接待中心就接待了近6000人,主要是环境好,空气好,要不然留不住人的。”在天隆村游客接待中心,服务人员说起夏季的避暑游客数量,很是自豪。

曾经,天隆村“名声在外”。

“过去,天隆民风彪悍,比如从桐梓九坝到天隆,交界处有一帮地痞流氓收保护费,被抢被打是常态。说起这条路,十乡八里闻风丧胆。”村子里的老人们回忆过去,仍心有余悸。

今天,天隆村依然“名声在外”。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民声”,是来自四川、重庆前来避暑游客的好口碑。

“村庄宁静,空气清新,凉爽,民风纯朴,我和民宿老板的签约一签就是十年,每年夏天全家都在这里度过。”重庆游客李先生说,今年是他们来桃林避暑的第三年,这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乡村振兴,需要改变“老样子”,脱贫攻坚后,桃林镇全面启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危房、老旧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主攻对象,着力改厕、改圈、改灶和连户路、庭院硬化,整治残墙断壁、草堆柴堆粪堆、乱搭乱建、庭院周边排污、垃圾乱丢乱倒、畜禽随意散养放养,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提升农村文明素质,让贫困群众“环境靓起来”。

此外,全力实施“文明实践+人居环境整治”。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桃林镇各村居通过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将每月农历初十定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定期组织群众重点对公路沿线的垃圾进行地毯式清理,以主人翁意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共计250余次。形成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群众逐步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将就”到“讲究”的转变。

全力实施“文明实践+传统节日”。去年以来,桃林镇以“我们的节日”为依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笔墨写春意 送福进万家”“文明祭扫——鲜花换纸钱”“不忘初心 缅怀先烈”“粽情端午”“农民运动会庆丰收”“重阳慰问”等主题活动30余次,充分挖掘和彰显了节日内涵,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的新方式。

全力实施“文明实践+普法宣传”。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法治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普法宣传“进农村、进校园、入万家”活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讲,切实提高了群众法律意识。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最美底色。”任学波说,只有坚持农村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才能让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点缀和支撑。

“脱贫攻坚,我们打了‘翻身仗’,但还不足以高枕无忧。奔走在今天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必须弱鸟先飞,让振兴发展的铿锵步伐向前、再向前!”桃林镇党委班子如是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编辑 文丹

二审 熊瑛

三审 欧阳海南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